医疗知识
当前位置:首页 > 医疗管理 > 医疗知识
    乙型肝炎的预防

    文章来源:医院

    责任编辑:

    浏览量:

    发布时间:2024/08/01

    【健康科普】

    乙型肝炎的预防

     

    《2024年6月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》提示:2024年6月(6月1日0时至6月30日24时),乙类传染病中,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外,共报告发病390682例,死亡2253人。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、百日咳、肺结核、梅毒及猩红热,占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总数的93.0%。其中,乙型肝炎占病毒性肝炎报告病例总数的84.9%。

   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造成的可能威胁生命的肝脏感染,可造成急性或慢性疾病。乙型肝炎的预防包括:

    (一)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、有效的措施

    我国实施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,全程免疫需按“0,1,6月”免疫程序接种3针,其中第1针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。除新生儿外,成年高风险人群如医务人员、经常接触血液及血液制品人员、托幼机构工作人员、经常接受输血及血液制品者、免疫功能低下者、职业易发生外伤者、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、男性同性性行为者、有多个性伴者或注射吸毒者等也应该接种乙肝疫苗。

    (二)乙肝母婴阻断措施可有效预防乙肝母婴传播

   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孕产妇在妊娠或分娩的过程中,有可能将乙肝病毒传染给胎儿或新生儿。感染时年龄越小,转化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风险越高,因此开展乙肝母婴阻断的意义重大。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,应确保住院分娩,并缩短分娩时间,保证胎盘的完整性,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。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所生新生儿,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首针乙肝疫苗,同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,并按照乙肝疫苗免疫程序完成后续剂次接种。

    (三)其他传播途径预防

    大力推广安全注射 (包括针刺的针具),对牙科器械、内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。医务人员应按照医院感染管理中标准预防的原则,在接触患者的血液、体液及分泌物时,均应戴手套,严格防止医源性传播。服务行业中的理发、刮脸、修脚、穿刺和纹身等用具也应严格消毒。注意个人卫生,  不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用品。进行正确的性教育,若性伴侣为HBsAg 阳性者,应接种乙型肝炎疫苗;对有多个性伴侣者应定期检查,加强管理,性交时应用安全套。

    (四)接触后预防措施

    接触后预防措施与接种疫苗的状态紧密相关。

    1.未接种疫苗者,应采取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。

    2.以前接种过疫苗,已知有保护性抗体者,无需处理。

    3.以前接种过疫苗,已知没有保护性抗体者,应采取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。

    4.如乙肝病毒感染状况不明确者,应采取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,同时进行乙肝病毒血清检测,根据结果确认是否接种第2,3针乙肝疫苗。

     

    来源:1.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

    2.《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》

     

公司简介 科室导航 人才人事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

地址: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北京西路146号 邮编:330046

电话:(0791)86217402 Copyright ◎2012-2014  All rights reserved

江西直属门诊部 ◎2012 版权所有 赣ICP备14009706号-1 洪卫网审[2016]第10号 技术支持:珠峰科技